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的工業生產數據顯示,8月份,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原煤生產3.3億噸,同比下降0.1%,生產降幅比上月收窄3.6個百分點;1-8月份,生產原煤24.5億噸,同比下降0.1%。國家統計局工業司副司長江源指出,我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各項政策措施成效持續顯現,能源行業明顯好轉,8月份,煤炭采選業增加值同比由上月的下降4.0%轉為增長2.8%。
工業生產復蘇態勢持續鞏固,新冠肺炎疫情對煤炭行業的沖擊和影響逐漸被“稀釋”。疫情對煤炭行業產生了哪些影響?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煤炭行業該如何應對,又應怎樣實現高質量發展?
滯后性影響不容忽視
疫情期間,盡管煤炭行業積極采取各種措施保障煤炭穩定供應,但依然受到較大沖擊。
“疫情對煤炭行業有直接影響,也有傳遞式的間接影響。”中國礦業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劉滿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直接影響表現在煤炭短期內需求不足、庫存增加、價格下跌、利潤下滑等方面,傳遞式影響有一定的滯后性,通過產業鏈上煤炭下游端向上傳導至煤炭行業。
煤炭行業下游的電力、鋼鐵、建材、化工等四大耗煤行業,開工率、運營等在疫情期間受到較大影響,需求端的變化直接影響煤炭產銷量。煤炭產量和銷量1-2月份呈現快速下降后轉為緩慢上升趨勢,值得注意的是,生產比銷售對下游市場的反應滯后1個月。相關數據顯示,3月份,國有重點煤礦原煤銷量累計同比上升2.15%,產量同比下降0.5%,4月份,原煤產量累計同比上升1.3%。
劉滿芝指出,疫情對煤炭行業供需、流通環節的影響,在短期內不是很大,最大的影響是滯后性的影響。煤炭下游的下游端一個波動,會影響到整個供應鏈。煤炭產業受疫情影響的沖擊低于消費環節的衣食住行用等餐飲、娛樂、住宿、旅游等行業水平,但通過煤炭消費、流通和其他行業,會在一定時期內傳導到上游的煤炭行業。她所在團隊研究表明,受疫情影響大的36個行業引起的波動變化,主要通過四大耗煤行業傳遞到煤炭行業。
“煤炭行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和上游資源供給性行業,抗壓、抗風險需求迫切,不可忽略‘牛鞭效應’。”劉滿芝認為。
應構建常態化生態聯盟合作體系
面臨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突發性事件,煤炭行業該如何應對?對此,劉滿芝指出,煤炭企業應重視事前預測預警,加強事中應急協調統籌,注意事后補救反思。
今年疫情以來,各級政府積極施策紓解企業難題,煤炭企業也作出了較好的快速反應。
“目前,已有企業和企業直接溝通互聯、共同建立應對機制。今后,不僅在煤炭行業內,煤炭和上下游企業的關系也會越來越緊密。煤炭行業不能再關起門來搞生產,應該與其直接、間接相關的上下游企業和輔助相關行業,構建起一個常態化的生態聯盟合作體系。”
具體而言,從宏觀層面,應利用大數據建立起能源經濟大系統大模型,做常態化的預測預警。這就需要煤炭行業組建團隊,納入煤炭企業、相關科研機構、管理咨詢機構、高校等研究人員,做好信息提供、大數據挖掘、模型構建和智能檢測預警工作。
在快速應對環節,需要不斷完善現有應急管理體系,通過對不確定性事件的甄別、管控等,快速構建應急處置方案,提供應急措施方案庫。“未來是供應鏈的天下,目前已從鏈條變成鏈網并向生態體系發展。為保證煤炭供應全過程可控,構建應急管理監測以及網絡,煤炭企業應該主動與行業、市場有效互動,建立應急聯盟體系及運營機制,提高快速響應能力。”劉滿芝同時建議,需要加強對現有員工的日常培訓,將應急管理常態化,加強應急管理人才儲備。
從賣煤向服務商轉變
疫情帶給煤炭行業沖擊的同時,也暴露出行業自身的不足和短板,推進高質量發展任重道遠。
“疫情通過產業鏈傳遞影響各個行業,傳統鏈條式傳導模式容易導致各行業對重大突發事件存在滯后性反應,這就需要變革傳統的煤炭產業組織形式,推進煤炭產業鏈、供應鏈向生態鏈、生態系統等新型組織方式拓展創新,構建以顧客為核心的相互鏈接的價值共同體。”劉滿芝對記者表示,“以前,煤炭拉出煤礦就完事,后續流通加工、配送、信息溝通等問題都是購買方來決定操作,甚至還需購買方自行進行摻配。如果煤炭企業作為一個服務商,就需要關注顧客的最終需求。是只賣產品,還是要啟動加工、流通、配送等一站式服務,提供高質量服務體驗,是煤炭企業目前需要思考的。”
在劉滿芝看來,煤炭產業高質量發展要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統籌推進強內功、穩增長、促改革、防風險,通過融入大數據管理、科技創新、組織創新、市場創新,積極推進精細化管理,推進企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質降本增效。
“很多企業在疫情期間的應急響應表現出色,但隨著疫情走向尾聲,綜合考量成本、收益等因素,可能又會回到常態化管理模式上。”劉滿芝直言。
針對疫情后期,劉滿芝建議,煤炭企業應結合未來發展方向,利用好全面推進煤礦智能化的煤炭新基建等機遇,加快推進企業重組和轉型升級,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發展。